巴哈(J.S. Bach, 1685-1750):C小調巴沙迦利亞,巴哈作曲編號582

文/吳宜庭 編輯/樂品越樂

操作說明

不管文章如何捲動,影片都會一直固定在下方或右下角。按下文中的按鈕,影片將暫停,接著按下右下角影片的”Play”,影片將直接從指定的時間開始播放。

由於有些手機(例如iphone)於播放影片時會轉為全螢幕,因此,較佳的閱聽環境為電腦、筆電或平板。如果您的iphone是iOS10以上版本,可以在影片右下方按下,取消全螢幕播放。

巴哈:C小調巴沙迦利亞,巴哈作曲編號582

管風琴:Hans-André Stamm

C小調巴沙迦利亞是巴哈管風琴作品中的傑作,出自巴哈威瑪時期之作品,也是巴哈眾人皆知的管風琴作品之一。巴沙迦利亞原文來自西班牙文 Pasacalle,原意指遊行時用吉他伴奏的歌曲,後來演變得類似夏康舞曲一樣,這種頑固低音曲式在義大利,法國,德國廣為留傳,成為巴洛克音樂繁盛時期非常被作曲家喜愛而使用的曲式之一。

巴沙迦利亞

譜例1-巴沙迦利亞主題

簡易來說巴沙迦利亞是變奏曲風,以八小節的簡單旋律當作「頑固低音」主題(譜例1, 0:02~0:26),大部分這樣的舞曲形式都是弱起拍而且是三拍子的韻律,然後每一個變奏都建立在這主題之上。尤其這個主題的前半部曲調是取材自法國作曲家安得烈.萊森彌撒曲裡的三重奏/巴沙迦利亞的片段(在這裡當做間奏曲在彌撒儀式中使用),巴哈在二十個變奏中的作曲手法受到北德樂派布克斯特胡德及南德樂派帕亥貝爾的影響很大:主題先在腳踏板以獨奏方式呈現,而且大部分也都重覆在腳踏板線條上,符合所謂的「頑固低音」,真的保持在低音聲部。

譜例2-巴沙迦利亞第一變奏主題

第一個變奏馬上展現了C小調的傷感特質,弱起又連結附點的長音強調了六四和弦的不協和感,之後解決到和諧音程的舒放感,這就是西方音樂及語言中所謂的「陰性終止」,也是表達負面情緒抽慉,哽咽的音型(譜例2, 0:27~0:32)。

巴哈運用或是歌唱式的線條,或是節奏的緊湊性,或是音階的流暢性,給予對位聲部在每一個變奏都散發不同的風采,第十二個變奏( 4:51)在聽覺上的效果無疑是巴沙迦利亞的第一個高潮,然後隨跟著只有手鍵盤的三個變奏,最後結束前的五個變奏( 6:18)由於和聲與音型時常重覆,有歌頌歡呼的感覺,更襯托出前三個變奏具有「間奏曲」的性格。

賦格

譜例3-賦格主題

譜例4-第四樂章主題

賦格在沒有休息的狀況下,直接延續了巴沙迦利亞的氣勢,等於替巴沙迦利亞再加冠。在賦格中出現了十二次的主題呈現,巴哈以巴沙迦利亞前半主題做為賦格主題,又更改巴沙迦利亞後半主題以八分音符為主的基本節奏型為第一個對位動機,而且這主題與動機從頭就同時出現(譜例3, 8:11~8:17),所謂的Permutationsfuge形式,也就是說針對賦格主題兩到多個對位動機都是同時出現,也會利用聲部交替的方式出現,十六分音符帶出了第三個對位動機(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第二個賦格主題)(譜例4, 8:25~8:28)。

巴哈將這三個動機以巴沙迦利亞主題原形或變奏型建築在四分/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這三種不同的節奏型上,交織在一起產生賦格音樂裡很強的張力,整個賦格經過轉調過程,停留在延長記號上的拿坡里六和弦(降D大調, 13:03),是巴哈要用這不尋常的和弦來強調這個高潮,因為巴哈時代的管風琴常用中庸全音律,降D大調和弦響起來非常不和諧,最後八個小節的尾奏將這個不和諧的和弦再撫平,最後的和弦如常結束在C大調和弦上(在巴洛克時期時常小調的曲子的最後一個和弦都停在同名大和弦上-Picardische Terz)。

如果喜歡這些資訊,歡迎在臉書給我們一個讚!您將可以透過臉書知道最新發表的文章。
古典音樂欣賞筆記(樂品越樂):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usicNotebook
官方網站:https://feelmusic.com.t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