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J.S. Bach, 1685-1750):降E大調前奏曲與賦格 BWV 552

文/吳宜庭 編輯/樂品越樂

操作說明

不管文章如何捲動,影片都會一直固定在下方或右下角。按下文中的按鈕,影片將暫停,接著按下右下角影片的”Play”,影片將直接從指定的時間開始播放。

由於有些手機(例如iphone)於播放影片時會轉為全螢幕,因此,較佳的閱聽環境為電腦、筆電或平板。如果您的iphone是iOS10以上版本,可以在影片右下方按下,取消全螢幕播放。

巴哈:降E大調前奏曲與賦格,巴哈作曲編號552

管風琴:Doug Marshall

降E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是收集在巴哈一七三九年出版的『鍵盤練習第三冊』 集本中,整個『鍵盤練習第三冊』集本其實是巴哈受到法國管風琴彌撒音樂的影響而為教堂彌撒典禮所寫的管風琴音樂(巴哈本身是新教徒,在德語區中新舊教儀式都稱為彌撒),降E大調前奏曲當作是彌撒進堂序曲而賦格即是彌撒結束後作為尾奏的退堂樂。中間還收納了巴哈以聖詠曲調而寫的作品,排列次序也符合了垂憐經,榮耀經,信經等彌撒程序,接著是四首二重奏曲排序也在賦格曲之前。

譜例1-前奏曲主題的上聲部 (聖父)

譜例2-前奏曲第二主題 (聖子)

譜例3-前奏曲第三主題 (聖靈)

此前奏曲以法國序曲中附點節奏的特色展現了皇家帝國式的氣宇,同時傳達了巴哈對天父最虔誠的尊崇(譜例1, 0:11~0:21);中間強弱對比類似回聲樂段的呼應是反映上帝之子在天及地的結合(譜例2, 1:33~1:38);之後十六分音符的下行音階音型揭示了聖靈降臨的含義(譜例3, 3:04~3:08),巴哈在此前奏曲中巧妙交錯地運用了這三個主題,並賦予每個音樂主題神學裡具體的形體表徵:聖父,聖子及聖靈,藉以傳達西方神學三位一體之理論。

譜例4:賦格第一主題

譜例5:賦格第二主題

譜例6:賦格第三主題

巴哈在其賦格曲中仍然延續了三位一體論:賦格分成三個段落,巴哈也創作了三個不同的賦格主題,在第一段中巴哈運用4/2拍寫下了義大利風格五聲部對位的賦格,在這裡巴哈只用了一個單一主題(譜例4, 9:02~9:10),進入6/4拍的第二樂段中巴哈以八分音符音群為主寫下了第二個賦格主題(譜例5, 11:20~11:24),之後再結合第一段的第一個賦格主題發展成四聲部的雙主題賦格,第三段12/8拍裡表現了巴哈相當擅長的輕快三拍子的對位曲風,強烈受到世俗音樂中舞曲風格的影響,在這裡巴哈創作了第三個賦格主題合併第一個賦格主題漸進發展出五聲部的賦格曲(譜例6, 13:16~13:20),十六分音符的音串也在這裡充分表現了第三賦格主題的輕快性。巴哈有始有終地將第一個賦格主題運用在賦格全曲的每一段中並結合後兩段中新的主題,使得後兩段都具有雙主題賦格形式,在宗教的引申性意味裡象徵了天父無所不能的力量。

其實在巴哈的年代,作曲家在音樂裡所運用的音型,曲式,和聲常都有象徵性的含義,正如此前奏曲與賦格含有好多數字的秘密,等著我們從音樂裡慢慢聽出來吧!

如果喜歡這些資訊,歡迎在臉書給我們一個讚!您將可以透過臉書知道最新發表的文章。
古典音樂欣賞筆記(樂品越樂):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usicNotebook
官方網站:https://feelmusic.com.t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