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奏協奏曲|阿比諾里(T.G. Albinoni, 1671– 1751)及馬切羅(A.I. Marcello, 1673-1747)的雙簧管協奏曲

文/樂品越樂 圖片來源/Thomas Eakins

獨奏協奏曲

協奏(concerto)一詞的拉丁原文,有研究指出是concertare,意指「相互競爭」;但也另有研究認為應該出自於另外一個拉丁字conserere,意指「相互合作」。然而,把這二個拉丁字合起來反而更能彰顯出協奏風格的本質。「獨奏」與「協樂團」可藉由競爭來突顯各自的特色,亦可藉由合作來加強音樂的情緒,使得協奏曲呈現對立與合作交織的動態和諧之美。

托烈里(G. Torreli, 1658-1709)是第一個譜寫獨奏協奏曲的作曲家。韋瓦第(Vivaldi, 1678-1741)繼之在1714年發表協奏組曲-奇異(La Stravaganza),以及在1723年發表了由12首協奏曲組成的和聲與創意的嘗試(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zione),前4首就是大家熟悉的四季-,宣告獨奏協奏曲的時代來臨。

巴洛克時期威尼斯的協奏曲

文藝復興時期以前到處是高聳入雲的歌德式教堂,莊嚴而肅穆,音樂大部分是迴盪在教堂中的聖歌。可是到了巴洛克時期,蓋起了一座座富麗堂皇可媲美宮廷的圓頂教堂,而音樂也走出教堂,進到宮廷及貴族的住處。威尼斯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海港城市,來自四面八方的音樂概念在這裡激盪,創造出開放及新奇前衛的實驗。巴洛克時期的威尼斯音樂,承繼了文義復興時期以維拉爾特(Willaert, 1490-1562)為首的威尼斯樂派富麗堂皇的音響效果。為了避免多旋律在空間中迴盪時發生的模糊不清現象,作曲家開始實驗單一旋律加上伴奏的主音音樂。在這的基礎上,孕育出獨奏協奏曲的競奏風格,有時使獨奏及協奏團交互輪替,有時在獨奏時隨意加入協奏團的演奏,有時讓獨奏特別突出,有時獨奏及協奏團全奏來製造恢宏的音效。

在威尼斯,除了韋瓦第外,創作獨奏協奏曲聞名的作曲家,還有阿比諾里(T.G. Albinoni, 1671– 1751)及馬切羅(A.I. Marcello, 1673-1747)。透過以下影片的雙簧管協奏曲,一起感受威尼斯富麗堂皇的音樂風格。

介面操作說明

為方便品聆,文內做了些分段,以下功能可幫助品樂者讓影片跳到指定時間:
按下可讓Youtube影片從指定時間開始重新下載。
讓瀏覽器捲動到影片的位置。

完整操作為:→Youtube “Play”。

由於有些手機於播放影片時會轉為全螢幕,因此,較佳的閱聽環境為電腦、筆電或平板。

阿比諾里: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 Op. 9 No. 2

一如曲名,獨奏由雙簧管擔綱,協奏團包含第一、第二小提琴及中提琴。共三樂章,快-慢-快。

  • 0:00~4:09是第一樂章,雙簧管及協奏團以不同的樂思交替競爭音樂的主角地位。一開始協奏團以快速壯麗的情緒開始樂章,接著,當雙簧管吹奏抒情旋律時,協奏團改當配角。而當雙簧管休息時,協奏團重新取得音樂的主導權。
  • 4:10~9:34是第二樂章。雙簧管為主,協奏團以分散和弦進行伴奏。
  • 9:35~12:35是第三樂章,雙簧管及協奏團以不同的樂思再度交替競爭音樂的主角地位。

馬切羅:d小雙簧管協奏曲

獨奏由雙簧管擔綱,協奏團包含第一、第二小提琴及中提琴。共三樂章,快-慢-快。

  • 0:00~2:56是第一樂章。雙簧管是主角,而協奏團一直扮演協助雙簧管的角色。當協奏團獨自演奏時,拉奏引導雙簧管的導句,或重覆雙簧管之前吹奏的樂句,延續情緒。
  • 3:02~6:59是第二樂章。雙簧管為主,協奏團拉奏出和聲,支持雙簧管的旋律進行伴奏。
  • 7:00~9:53是第三樂章。雙簧管及協奏團以不同的樂思交替競爭音樂的主角地位。當雙簧管吹奏激情旋律時,協奏團擔任配角。而當雙簧管休息時,協奏團取得音樂的主導權。

延伸樂讀

如果喜歡這些資訊,歡迎在臉書給我們一個讚!您將可以透過臉書知道最新發表的文章。
古典音樂欣賞筆記(樂品越樂):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usicNotebook
官方網站:https://feelmusic.com.t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