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Francis J.M. Poulenc, 1899-1963):悲歌、假面舞會隨想曲(Francis Poulenc: Élégie, Capriccio d’après Le Bal Masqué)

文/黃可儂 編輯/樂品越樂 圖片來源/Henry Anaje

介面操作說明

為方便品聆,文內做了些分段,以下功能可幫助品樂者讓影片跳到指定時間:
按下可讓Youtube影片從指定時間開始重新下載。
讓瀏覽器捲動到影片的位置。

完整操作為:→Youtube “Play”。

由於有些手機於播放影片時會轉為全螢幕,因此,較佳的閱聽環境為電腦、筆電或平板。

普朗克:悲歌


雙鋼琴:Cristiano Heredia及Romina Vavassori

  生於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1899),普朗克經歷過新舊文化的衝擊、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然而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幾乎聽不出煙硝味,有的只是對世事懷抱著戲謔玩笑的幽默。《悲歌》此曲完成於1959年,題獻給在前一年逝世的布朗榭公主(Princess Marie- Blanche de Polignac)。「如即興一般彈奏這首悲歌,嘴裡叼著一根雪茄,鋼琴上放著一杯白蘭地。所有的後半拍都需要彈得輕到幾乎像沒有彈到一樣。總之,千萬不要使用太多踏板。」這是普朗克描述其《悲歌》應該表現的方式。
  結構為ABA三段,第一部和第二部鋼琴的節奏從頭至尾幾乎完全錯開,所有後半拍流露的是亦步亦趨的渴望,而在情緒激動的結尾處,二度音程遍佈,成就了全曲最不和諧的篇幅,普朗克曾提到:「彈奏這首曲子時要邊想著布朗榭」,最末會如此刺耳,似乎說明了追憶之後終得面對現實。

0:09 A段。
2:14 B段。
4:33 A段再現。

普朗克:假面舞會隨想曲


鋼琴:Hetmanova-Pozdniakova

  《假面舞會的隨想曲》創作於1952年,是獻給他所崇拜的美國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想像法國南部的嘉年華,大家以誇張的禮服、鮮豔的長羽毛、以及金或銀色的面具,裝扮成童年時想像中的怪獸,以此戲謔當今世間的奇想異事,普朗克的《假面舞會》原為1932年寫給聲樂與小型室內樂的六樂章世俗清唱劇,作曲家形容子此作品「再現了他童年時如調色盤多彩的巴黎氛圍」。1952年普朗克將最後一個樂章《隨想曲》改編為雙鋼琴曲,普朗克說:「觀眾們從旋轉木馬走下來一樣,暈頭轉向又興奮異常。」因此在這首隨想曲中,樂曲以大量的小酒館式輕快旋律為主題,大幅跳躍的和弦、左右手快速相接的音群,同時保持了法國作品著重聲部線條清晰、層次分明的音響特質,強調音色所創造出的斑斕畫面感。

如果喜歡這些資訊,歡迎在臉書給我們一個讚!您將可以透過臉書知道最新發表的文章。
古典音樂欣賞筆記(樂品越樂):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usicNotebook
官方網站:https://feelmusic.com.t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