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品越樂 圖片來源/Julius Hamel
歌劇《艾格蒙》劇情簡介
十六世紀荷蘭人民的領袖艾格蒙伯爵(Egmont)因為反對西班牙王飛利浦二世(Phillips II)的統治,在爭取解放的抗爭中遭到逮捕並被判處死刑。他的愛人克莉芬(Klärchen)奮起反抗,呼籲人民行動起來。但人們攝於西班牙統治者的威權,不敢行動。最後,孤掌難鳴的克莉芬服毒自盡。她的靈魂化為自由女神來到艾格蒙的面前,獻給他勝利的花環,代表他的犧牲將使荷蘭人民得到解放。不久後,艾格蒙在斷頭台上慷慨就義。
歌劇《艾格蒙》序曲
指揮 林克昌
管弦樂團 長榮交響樂團
奏鳴曲式。貝多芬擅長從短小動機及樸實主題出發,經過漸次發展後,產生難以言喻的強烈情感。其中動機及主題旋律並不動聽,但是,由此建構出來的壓迫、悲壯、光榮勝利等情緒,卻能深深撼動品樂者的心。這是貝多芬作品的特色之一,不用優美的旋律,但以動機及主題發展來讓樂曲充滿力量、富含情感,震撼人心。
序奏
f小調,3/2拍,持續而不急(Sostenuto ma non troppo)。
圖1-序奏第一動機
圖2-序奏第二動機
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的節奏是序奏的核心。此舞曲十六世紀初在西班牙廣為流行,慢而莊重。貝多芬以此節奏作出的動機,隱喻西班牙殖民者的暴戾統治。一開始,整個樂團以強音(f)齊奏出f小調的主音。 0:08~0:24 弦樂部接著拉奏出具薩拉邦德舞曲節奏的強力(marcato)第一動機(圖1)。接著,轉入降D大調, 1:26~1:29 由第一小提琴、木管在高音部先後演奏抑鬱的第二動機(圖2)。在這同時,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奏在低音部拉奏薩拉邦德舞曲的節奏。表現在高壓統治下的無奈與痛苦。
呈示部
快板(Allgro),f小調,3/4拍。
圖3-呈示部第一主題
2:23開始呈示部。 2:27~2:31是大提琴拉奏的第一主題,連續下行的旋律,似乎是描寫艾格蒙豪邁但悲壯的處境(圖3)。主題中的第一個音要求戲劇性地突然變強後轉弱(sfp)。
圖4-呈示部第二主題
第二主題出現於3:25~3:30。前半是弦樂部以更強(ff)的力度拉奏出薩拉邦德舞曲節奏;後半是木管部吹奏的柔和(p dolce)歌唱旋律,似乎在描述克莉芬隻身對抗西班牙的壓迫。
發展部
4:07開始,以木管樂器為主。
再現部
4:58開始。 7:13~7:35是一段描寫艾格蒙被處死的樂句。
尾聲
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F大調,4/4拍。
7:35開始,進入全曲的高潮,號角性的聲響雄偉壯麗,描述由於艾格蒙的死號召荷蘭人民反抗奴役和壓迫,同時表現人民對獲得自由充滿信心。最後,在燦爛輝煌的凱旋聲中結束。
操作說明
不管文章如何捲動,影片都會一直固定在下方或右下角。按下文中的按鈕,影片將暫停,接著按下右下角影片的”Play”,影片將直接從指定的時間開始播放。
由於有些手機(例如iphone)於播放影片時會轉為全螢幕,因此,較佳的閱聽環境為電腦、筆電或平板。如果您的iphone是iOS10以上版本,可以在影片右下方按下,取消全螢幕播放。
如果喜歡這些資訊,歡迎在臉書給我們一個讚!您將可以透過臉書知道最新發表的文章。
古典音樂欣賞筆記(樂品越樂):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usicNotebook
官方網站:https://feelmusic.com.tw/
Copyright © 2016-2020 樂品越樂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