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品越樂 圖片來源/Mea Hoffmann
理性基礎下的寫意美
17、18世紀掀起一股啟蒙運動的風潮,提倡科學、理性及自由等理念,吸引了當時上流社會及中產階級以上的知識分子。這股風潮也吹向音樂界,於理性主義下,音樂不僅僅被認為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有規則典範可循,亦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可評量。在啟蒙運動下,為了教育大眾理性思考,音樂的組織也需要清楚明瞭,至少要依循一定的架構規則,讓品樂者在一開始便可有品聆的依據。換句話說,音樂的良窳判斷有標準可循,並非全然主觀感受。因此,樂段在組織時必須達到均衡與和諧,例如,每個樂段的時間相當,樂段主題間的對比需工整。然而,為了不讓音樂因為過分理性而變得死板,作曲家可在曲式運用上一反先前的想法,刻意讓樂段的架構變得寫意而不均衡。在旋律譜寫上,也可在傳統平衡的樂句上做些變化,注入些幽默詼諧、傷感、熱情或煩躁的感覺。
操作說明
不管文章如何捲動,影片都會一直固定在下方或右下角。按下文中的按鈕,影片將暫停,接著按下右下角影片的”Play”,影片將直接從指定的時間開始播放。
由於有些手機(例如iphone)於播放影片時會轉為全螢幕,因此,較佳的閱聽環境為電腦、筆電或平板。如果您的iphone是iOS10以上版本,可以在影片右下方按下,取消全螢幕播放。
高賽:嘉禾舞曲
小提琴:Mischa Elman
稍快板(Allegretto),D大調,4/4拍。
音樂組織為複三段體A(a-a-b)-B(c-c-d-d)-A(a-b),具有理性基礎下的寫意美。就的大架構A-B-A來說,B段的前後為A段,形成一種均衡。B段使用標準巴洛克舞曲的二段體,c及d段都各自反覆一次,形成c-c-d-d,也是一種均衡。然而,A段及A段再現中的二段體就不服從傳統巴洛克舞曲各自反覆一次的做法:A段是a-a-b,省略一次b段;A段再現是a-b,a、b段都不反覆。
a、b、c及d段的旋律也具有理性基礎下的寫意美。巴洛克舞曲的主題以8小節為單位,剛好是舞步的一組套路。8小節形成一個樂段(period),切分為4小節的前樂句與4小節的後樂句。前樂句可更細分為2小節的前樂節與2小節的後樂節。同樣地,後樂句可更細分為2小節的前樂節與2小節的後樂節。在理性的想法下,不管是4小節前樂句、後樂句,或者是2小節前樂節、後樂節,都是對仗工整的。此曲的a、b、c及d段的旋律也是恪守8小節的長度。然而,4小節樂句間或2小節樂節間卻不見得對仗工整。
此外,品樂者可以聽出Mischa Elman的演奏版本並不是這麼恪守原譜而讓人覺得理性,比較自由而浪漫。
A段
圖1-a段主題
0:00~0:11 a段主題(圖1)。
圖2-b段主題
0:23~0:35 b段主題(圖2)。
B段
圖3-c段主題
0:35~0:49 c段主題(圖3)。
圖4-d段主題
1:03~1:15 b段主題(圖4)。
A段再現
1:29開始
如果喜歡這些資訊,歡迎在臉書給我們一個讚!您將可以透過臉書知道最新發表的文章。
古典音樂欣賞筆記(樂品越樂):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usicNotebook
官方網站:https://feelmus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