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狂飆突進運動下傾注的情感|海頓第四十四號交響曲第三樂章及莫札特第二十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文/樂品越樂 圖片來源/Caspar David Friedrich

 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

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始於德國文學,代表作家有歌德(Goethe)與席勒(Schiller),反對過度的理性,文字應該在這當中自由、解放出來,加入個人的情感與內心的掙扎與衝突。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便是一部重要著作,描述主角違背當時的價值,愛上別人的未婚妻,內心產生的衝突與掙扎。
這股風潮也在約1765到1775年吹向了德奧作曲家,如葛路克(C.W. Gluck, 1714-1787)、海頓(Haydn, 1732-1809)、莫札特(Mozart, 1756-1791)、萬哈爾(J.B. Vanhal, 1739-1813)等,在音樂中加入更多主觀的個性與情感。在這之前,作曲家大多追逐理性和諧的聲音,讓音樂聽起來舒服而悅耳。例如,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但狂飆突進運動的思潮籠罩下,為了在音樂中創造出更多樣的個性,開始表現悲傷、恐怖、晦暗、憂鬱或糾結的反面情緒。
葛路克的歌劇《奧菲歐與尤莉蒂絲(Orfeo ed Euridice)》中的復仇女神之舞就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品。此外,在這10年間,德奧作曲家使用小調譜寫的序曲、交響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也很多受到此運動的影響。雖然短短10年左右就讓狂飆突進運動結束,但這樣的音樂風格並沒有終止,更向後延續到浪漫主義,影響後進作曲家創作出一曲又一曲擁有更強烈情感的作品。

介面操作說明

為方便品聆,文內做了些分段,以下功能可幫助品樂者讓影片跳到指定時間:
按下可讓Youtube影片從指定時間開始重新下載。
按下可讓瀏覽器捲動到影片的位置。

完整操作為:依序按下→Youtube “Play”。

由於有些手機於播放影片時會轉為全螢幕,因此,較佳的閱聽環境為電腦、筆電或平板。

海頓:e小調第四十四號交響曲「悲傷」第三樂章


指揮:Barry Wordsworth
管弦樂團:Capella Istropolitana

完成於1772年。慢板(Adagio),E大調,3/4拍,二段體,A-B兩樂段反覆交錯。此樂章在第一及第二小提琴使用弱音器。慢速度及弱音器的使用,正是狂飆突進運動時期作品的特徵之一。據稱海頓相當喜愛這個樂章,甚至要求朋友在他的葬禮時演奏此樂章。

Haydn_Sym_44_mvt3_A

圖1-海頓四十四號交響曲第三樂章A段主題

0:00~0:14 A段主題(圖1)。

Haydn_Sym_44_mvt3_B

圖2-海頓四十四號交響曲第三樂章B段主題

1:28~1:36 B段主題(圖2)。

莫札特:g小調第二十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指揮:Neville Marriner
管弦樂團: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完成於1773年。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g小調,4/4拍,奏鳴曲式。此樂章因被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選為片頭曲而廣為人知,承載著哀愁跟苦惱的情緒,是狂飆突進運動時期的作品之一。

Mozart_Sym25_mvt1_A

圖3-莫札特二十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

0:00呈示部。 0:00~0:21為第一主題(圖3)。
Mozart_Sym25_mvt1_B

圖4-莫札特二十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

1:35~1:46為第二主題(圖4)。

4:28發展部。

5:16再現部。

7:28尾聲。

如果喜歡這些資訊,歡迎在臉書給我們一個讚!您將可以透過臉書知道最新發表的文章。
古典音樂欣賞筆記(樂品越樂):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usicNotebook
官方網站:https://feelmusic.com.t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