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純慧老師
編輯/樂品越樂
第一屆亞洲管風琴大賽決賽指定曲的第二組
任選一首布拉姆斯聖詠前奏曲。2017年7月19日(三)晚上於國家音樂廳的決賽音樂會中,參賽者會選擇哪一首?又會演奏出甚麼樣的風格?讓我們一起期待。
布拉姆斯:十一首聖詠前奏曲Op. 122
11首聖詠前奏曲Op. 122是布拉姆斯最後的管風琴作品,遲至1902年,也就是他逝世後5年才出版。1850年代中期,布拉姆斯二十多歲時,開始將作曲注意力轉向管風琴。1857-8年間,對當時的布拉姆斯來說,也是一個困難的時期,身為作曲家的他,對於未來的發展充滿不確定。而這樣焦躁不安的混亂,亳無疑問地受到作曲家舒曼(Schumann, 1810-1856)爆發精神疾病影響。1856-7年,布拉姆斯住在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德國),而他喜怒無常的煩躁也反應在他的數個管風琴的前奏及賦格曲中。之後到生命的晚期前,布拉姆斯沒再寫出管風琴作品。
最終於1896年的5月及6月,居住在奧地利的Ischl時,他完成了一套以路德會聖詩所創作的十一首聖詠前奏曲Op.122。這些作品是布拉姆斯知道他終生摯友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不久於人世時的慰藉,更是為了對她敬獻懷念而作。克拉拉•舒曼在這一年的3月26日時嚴重中風,並於5月20日於法蘭克福過世。
圖1-聖詠旋律「我的耶穌,祢使我…(永遠歡欣)(Mein Jesu, der du mich)」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宗教改革時期,極力主張用德文創作聖詩(註:以前教會使用的是德國人民難懂的拉丁文),賦予會眾在禮拜中唱詩回應信仰的權利,努力提倡德國聖詠,簡單齊唱,讓會眾可以對照歌詞與旋律。例如,聖詠「我的耶穌,祢使我…(永遠歡欣)(Mein Jesu, der du mich)」(圖1)。馬丁路德在德國聖詠上的貢獻,提供巴哈以後的音樂家們豐富的創作靈感與啟發。布拉姆斯將聖詠旋律稍作變化,並且加上其他聲部,當音樂演奏時,讓會眾可以平靜情緒,預備心參與崇拜聚會。一直到1880年代及1890年代才喚起對這11首聖詠前奏曲的關注,一般認為,布拉姆斯對於十七及十八世紀的德國音樂具有相當多的認識。布拉姆斯的聖詠前奏曲所運用的方法及風格受到之前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影響,同時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他自己鋼琴短曲間奏曲(intermezzi)的風格。這些作品可以看到北德音樂家賽德(Scheidt, 1587-1654)的兩聲部曲語法,即其中一個聲部是聖詠的固定旋律,可以在高或低音聲部任意出現,另一聲部則為對位風格。此外也浮現南德作曲家帕海貝爾(Pachelbel, 1653-1706)的旋律裝飾音、切分音節奏及半音處理的影響,讓聖詠旋律生動。布拉姆斯的聖詠前奏曲,幾乎豪無疑問地可說是十九世紀最好的聖詠前奏曲。而它在1902年出版以來,似乎也是喚起這個世紀對聖詠前奏曲興趣的最大功臣。
介面操作說明
為方便品聆,文內做了些分段,以下功能可幫助品樂者讓影片跳到指定時間:
按下可讓Youtube影片從指定時間開始重新下載。
回 讓瀏覽器捲動到影片的位置。
完整操作為:→回→Youtube “Play”。
由於有些手機於播放影片時會轉為全螢幕,因此,較佳的閱聽環境為電腦、筆電或平板。
管風琴家:Isomen
第一首「我的耶穌,祢使我…(永遠歡欣)(Mein Jesu, der du mich)」,e小調
這部作品中最長的一首,讓人想起賽德的作曲方式,也可看到帕海貝爾的風格。這個樂章包含一連串的賦格手法來強調聖詠旋律,布拉姆斯利用對位模仿,產生流動的聖詠旋律。這首前奏曲不斷運用布拉姆斯喜愛的轉位賦格。
圖2-第一首「我的耶穌(Mein Jesu)」樂段的開始七小節
回 0:01開始「我的耶穌(Mein Jesu)」樂段,大部份是三個鍵盤的對位法。0:01第一聲部進入(圖2方框1的位置);0:11第二聲部進入(圖2方框2的位置);0:21第三聲部進入(圖2方框3的位置)。
圖3-第一首「祢使我…(der du mich)」樂段的開始五小節
回 1:52開始「祢使我…(der du mich)」樂段,是深沉的四聲部對位(圖3,以方框1、2、3、4標示進入點),接著是莊嚴又雄偉的五聲部對位結構作為結尾。
第二首「最親愛的主耶穌(Herzliebster jesu)」,g小調
圖4-第二首的開始七小節
回 5:07第二首。其中的16世紀聖詠旋律(圖4歌詞對應的音符),巴哈(J.S. Bach, 1685-1750)曾經在聖約翰受難曲(the St. John Passion)的第一部份中使用,而德國的教會至今仍詠唱這段聖詠。布拉姆斯的樂章是樸素、嚴格的,情緒在一開始的腳踏鍵部份就大量徹底的流洩。在這首前奏曲中,布拉姆斯另使用簡單八分音符的裝飾奏(圖4綠色橢圓)烘托聖詠主題。
第三首「喔世界阿~我必須放下你(O Welt, ich muss dich lassen)」,F大調
圖5-第三首的開始七小節
回 7:25第三首,主旋律中使用了八分音符(圖5的藍色橢圓),很有可能受到巴哈聖約翰受難曲(the St. John Passion Part I)最後合唱的十六分音符模式所啟發。這首聖詠前奏曲的結構非常的圓滿豐富,是德國十九世紀晚期出現的最佳管風琴作品範例。
第四首「我衷心喜悅(Herzlich tut mich erfreuen)」,D大調
圖6-第四首開始的十一小節
回 9:59開始的第四首是整組樂曲中最活潑的前奏曲。利用快速琶音(部分標於圖6的紅色方框)與繁複對位,塑造聖詠和聲的音響基礎。展現布拉姆斯以嚴謹的方法與技巧譜寫聖詠前奏曲的能力。
第五首「裝飾自己吧~親愛的靈魂(Schmucke dich, O liebe Seele)」,E大調
圖7-第五首開始七小節
回 11:33一直受喜愛的第五首。布拉姆斯以二個五線譜表寫成,據推測意圖在一個鍵盤(手鍵盤)以安靜、不變音栓演奏,聖詠旋律在最高聲部(圖7)。這首前奏曲需要非常的輕柔及細緻的對待,並具有大量的情感表達。
第六首「喔~你們虔誠人是多麼地有福阿(O wie selig seid ihr doch, ihr Frommen)」,d小調
圖8-第六首開始七小節
回 13:53第六首。巴哈的聖詠是4/4拍,以莊嚴和諧聞名,但是布拉姆斯卻選擇非常流暢的12/8拍。同樣推測只使用一個鍵盤(手鍵盤) 不變音栓演奏。在和諧悅耳中有些令人印象深刻及感人的半音階(圖8綠色橢圓),節奏中還有一或二個無預期的切分音(圖8橘色橢圓)。
第七首「喔神哪~你是信實的神(O Gott, du frimmer Gott)」,a小調
圖9-第七首前十三小節
回 15:21第七首。只使用手鍵盤。這段音樂極為細緻、柔和、傷感。布拉姆斯借用巴哈變奏中的和聲以半音階行進(圖9綠色橢圓)寫成。
第八首「一朵玫瑰花的綻放(Es ist ein Ros’ entsprungen)」,F大調
圖10-第八首開始七小節
回 20:55 開始的第八首常受到偏愛,單只為手鍵盤所寫。布拉姆斯在簡單的和聲基礎上,以細緻、半音、切分音(圖10橘色橢圓)的詮釋來應對這段聖詠旋律。20:55一開始的聖詠旋律在高音聲部,使用強音多的Gt.鍵盤,回 21:21當聖詠主題在中聲部出現,就變換使用弱音的Sw.鍵盤,依此輪替。
第九首「我衷心渴望(Herzlich tut mich verlangen)」,a小調
圖11-第九首開始七小節
回 23:09第九首,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份4/4拍,以莊嚴而有力的情緒開始(圖11); 回 24:15 第二部份6/8拍,轉為溫和而沉思的情緒。
第十首「我衷心渴望(Herzlich tut mich verlangen)」,a小調
圖12-第十首開始六小節
回 25:22第十首。雖然和第九首一樣,根據相同的聖詠旋律,但卻有截然不同的個性。聖詠旋律是以弱音(p)使用8尺笛管在腳鍵鍵上彈奏,十六分音符及八分音符的互動組合在手鍵盤上跳躍(圖12)。這個前奏也許是11首中最優秀的樂章,結合了布拉姆斯典型的音樂風格。
第十一首「喔世界阿~我必須放下你(O Welt, ich muss dich lassen)」,F大調
圖13-第十一首開始十二小節
回 27:55 第十一首。以與第3首相同的聖詠旋律為基礎。布拉姆斯在每一個樂句結束所採用的雙回聲效果(圖13深綠方框是第一回聲;圖13淺綠綠方框是第二回聲),是相當原創的想法,並且為整個樂章帶來更多華美及深度;以踏板組合隔開回聲效果(也就是說,當手鍵盤演奏回聲時,腳鍵盤休止),直接調和了聖詠的旋律,更敏銳的專注在手鍵盤上。結尾樂句的衷心祝福是壓倒性地柔和。
延伸樂讀
布拉姆斯(Brahms, 1833-1897):十一首聖詠前奏曲(11 Chorale-Preludes, Op. 122)進階篇
如果喜歡這些資訊,歡迎在臉書給我們一個讚!您將可以透過臉書知道最新發表的文章。
古典音樂欣賞筆記(樂品越樂):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MusicNotebook
官方網站:https://feelmusic.com.tw/